张学良的诚实_2000字

提起张学良,人们不禁感叹不已。 一位正直的将军,出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,为了鼓动蒋介石抗日,毅然发动“西安事变”,并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囚禁多年的南京。 半个多世纪了。 大自然怎么会这样捉弄人呢!

张学良虽然受尽屈辱,但他并没有过多抱怨造成他悲剧的蒋介石,也没有将一些重大的历史责任归咎于蒋介石。 相反,他总是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个人责任。 诚实的品质是世间罕见的。

众所周知,9月18事变中,张学良没有抵抗,东北就已经失守。 张学良当时为什么不反抗呢? 各种公开言论都说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。 当时,蒋介石正在实行“先平内后御外”的方针,忙着对付共产党和红军。 看来,发布这个不抵抗命令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 连历史教科书都这么说。 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中历史教科书《中国近代史(第二卷)》在谈及“9月18日事件”时这样说道: 1931年9月18日,日本关东陆军炸毁南满铁道六条湖段铁轨,诬告中国军队破坏,炮击东北军驻地,攻占沉阳,制造了“九十八事变”。 中正派密电张学良:“日军在沉阳的行动可视为局部事件,希望能够避免。”避免冲突升级。与日本的一切谈判都可以 留给中央政府,二十万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、不战而退的命令,不到半年时间,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。 中国人在这种教育中,表达了对蒋介石不抵抗的仇恨。

然而,历史老人却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。 “9月18日”事件的真相绝对不是这样的。 事件真相由张学良本人揭晓。

首先,有张学良的日记为证。 1945年8月,抗日战争胜利。 东北长辈张学良被他异乎寻常的热情所感动。 次年1月3日,他在日记中写道:今早我躺在床上,胡思乱想。 我想到了东北人对我的个人问题。 这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。 实在是让我感到羞愧和难过。 太奇妙了。 说到反战阶段,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。 我在东北的时候,曾经是老人的遗人。 后来我只执政了三年。 不仅没有给当地带来好处,反而因为我一心拥护中央,依靠中央,所以出现了东路问题,盲目对俄作战。 9月18事变,判断和反应的错误,导致了“不抵抗”,让东北同胞痛苦了十四年。 今天,他们对我是如此真诚。 这实在是让我很难过! 张学良日记中的这段话说得很清楚。 9月18事变就是由于他在战略战术上屡次失误,才导致最终的“不抵抗”。

其次,张学良多次谈到事件的真相,但当时蒋介石并没有给他下达不抵抗令。 1990年,张学良接受唐德刚接见时,“郑重声明”,“不抵抗命令是我下达的,说不抵抗是中央命令,不是、绝对不是”。 他说:我现在就告诉你关于不反抗的事情。 当时因为奉天和日本的关系非常紧张,发生了几件事情,其中​​就包括中村事件。 当时我有关于日本的情报,说日本在挑衅,想通过挑衅来扩大双方的冲突。 理解? 我已经掌握了这些信息。 所以,不许反抗的命令是我下达的。 我下达的所谓不抵抗令,就是说你不应该跟他发生冲突。 如果他激怒了你,就离开他并避开他。 当唐德刚说道:“我们已经听了五十多年了,都说是江公给你指点的。” 说到这里,张学良连声说道:“不,不,不。” “不是这样的,这不是政府的事,也不是蒋公的事。”

1991年5月28日,张学良在接受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等人采访时说道 在纽约:“这是我们自己的东北军选择不反抗。 当时我就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整个中国。 我不认识他们的侵略意图,所以尽量避免激怒日本人,不给他们扩大战争的借口。 ‘打不还手,骂不还手。 ’这是我的命令,与蒋介石无关。 (《报章文摘》2008年4月25日)

对于“9月18日”事件,中国人居然骂了蒋介石七十多年,说蒋介石的怨恨之深 海。 这并不夸张。 如果不是张学良主动讲清真相,蒋介石还是要承担责任的。 张学良因不抵抗而丢掉东北三省,罪责固然很大。 但如果少帅不亲口讲述这段尘封的历史,谁又能知道他的错呢? 而且,这位少帅一旦发动“西安事变”,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英雄。 他为什么要损害自己的光辉形象呢? 按照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想法,年轻的指挥官至少有两条路要走。 第一,保持沉默,不谈论此事; 第二,真要谈的话,可以玩个小把戏,把一切都归咎于蒋介石。 把胸口的臭气吐出来,不然这几十年我们岂不是白白失去了自由? 反正蒋家父子死了,国民党衰落了。 谁能对张元帅怎么样!

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不少。 你看,“文化大革命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,能在当时为自己的罪孽承担责任的老实人已经很少见了。 那些英雄要么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,要么假装自己也是受害者,把责任归咎于伟大领袖的错误,归咎于林彪的狡猾狡猾,归咎于“四人帮”的恶行。 如果他们处在张学良的位置上,他们就会顺应潮流,把责任推给蒋介石。 有些历史真相宁愿与尸体同归于尽,也不愿告诉世人。 对他们来说,历史变成了一个小女孩——不,是一个妓女——任何人都可以打扮。

值得欣慰的是,张学良没有打老虎,而是勇敢地杀死了“9月18日”“事件的真相被告知了世人,他毅然承担起自己那份责任,哪怕可能会因此受到世人的指责。因为他的人生原则是,‘人心皆有恶,谁能 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? “御幽”(明于谦的《清淮》),无论进退,张学良始终怀有一颗赤诚之心,并不太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。 如此赤诚的心,如此诚实的品格,放眼天下,能找到多少人!

上一篇 下一篇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