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贾平凹《秦腔》有感_800字

传统戏曲经常被青少年拒绝,所以我经常被视为局外人。 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,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这种传统文化,尤其是京剧和越剧。 我也偶尔听听黄梅戏。 至于秦腔,我只知道听起来很令人不安。 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异,我一直对学习秦剧没有兴趣。 直到这次读到贾平凹的文章,我才恍然大悟。

正如贾先生所言:“山水不同,风俗不同;风俗不同,戏曲也不同”。 越剧像浙江人,语言柔和,流畅细腻; 而秦剧的性格则像头上披着羊肚白巾,光着胳膊上穿着大花马甲,水牛腰上挎着细细的羊皮鞭,就像秦川的大汉一样:淳朴、淳厚, 但也粗犷、大胆。 秦剧源于秦川人,秦川人亦如秦剧。 不是吗? 贾老师虽然写的是秦腔,但仔细读完整篇文章,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震耳欲聋的秦腔曲调,还能亲眼看到那高高的黄土坡上,沟壑纵横,阳光灿烂的山峦。 脸色呈浅棕色,油光发亮,用鼻子就能闻到黄沙和馍馍的香味。 尽管我没有听过秦戏,没有去过秦地,没有尝过羊肉包子,但我能感受到一切。

秦剧与秦代秦人有着密切的关系。 虽然无法冲破八百里的秦川河,但依然绵延数百年。 秦腔发展自明代中叶。 它不再仅仅作为西北地区的歌剧而存在,而是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,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元素之一。 唱歌、听戏和吃饭、睡觉一样重要。 没有这部戏,就没有情感的寄托,高兴不高兴就无从言说。 从这一点来说,歌剧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摇滚乐。 我突然想起《北京人在纽约》里的一段话——刚到纽约的王启明,满腹忧郁地在大公餐厅里洗碗,突然拼命地喊出两首黑头咏叹调。 这是因为他已经忍够了。 它的吼声很大,引得那些家伙大声欢呼,当然也释放了他们压抑的情绪。 真是太幸福了,神清气爽。 京剧尚且如此,西北的秦剧更甚。

总之,我有这样的感觉——如果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,那么秦剧就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棍。 琴腔虽粗,但也厚重,有特色、有风格。 男声雄浑激昂,女声优美如骨。 其威势如同响彻黄河沿岸的雄壮锣鼓。

贾先生写秦腔,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。 其实他写的并不是秦腔人。 戏曲的性格与人民的性格如出一辙。 我想,想要在秦川这块宝地成就一番事业的人,首先要听秦腔。 不要嫌麻烦,仔细品尝。 蕴含着最朴素、最诚实的做事哲学!

上一篇 下一篇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