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世杂感――读季羡林《再谈人生》有感_800字

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,只有几千字,足以吸引我的眼球。

季先生成名已久,却一直没有机会与他深入接触。 随意翻阅季老的散文集,无意中发现了这部佳作,让我释然了。

季先生深知生活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,所以他力求简洁。

生命的主题必须是人性。 告子曾说:“食性,同人性”。 季老毫不犹豫地引用了这句话。 更何况,谁能否认呢? “食”解决人类生存问题,“色”解决人类发展问题。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。 对于我这样见识很浅的人来说,这个答案无疑是现实而准确的。

万物皆与人性相连,故有“桃李无言,自生烦恼”之说。

同样的生命,要么死于缺水缺光,要么活得屈辱重担。 这就是植物的“生命观”。 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,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去向。

有些人初入世间,善始善终,对变化保持冷静,让外界环境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,始终坚持既定的道路。 从此,又出现了一次分岔:一种人如愿到达了终点。 他可以向世人宣告有充分的理由,证明他的智慧,但他不会这样做; 另一种人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偏离了航向,而自己却浑然不知。 无论他做什么,最终都会遭到唾弃和嘲笑,但他不得不这么做。

人性的发展必定会结束。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着这一规律。 从细微处看,凡事都要有个“尺度”。 一种人一生所做的一切,都花得风生水起。 最后,他发现自己忽略了许多致命的细节,并后悔终生。 另一种人,生来就具有畏缩的性格,这使得他一生不积极主动。 虽然他安然无恙,但他却缺少了一些激情,也让他后悔了一生。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是极端情况,但也只是说明自然的发展不能无节制地进行,否则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。

季老能够有这样的意识,完全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上。 由于他对语言着迷,他潜心研究梵文和其他语言,终于有所成就。 晚年虽平静,但仍为事业而奋斗。 即使在病床上与病魔作斗争,他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毅力。 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,你就能达到完美!

在中国哲学史上,曾有过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,但其实是没有必要的。 “人”和“生命”都是绝对被动的。 我们要做的就是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,实现最高的价值。

或许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文学魅力。 他言简意赅,言简意赅,令人回味。 来找文学大师吧,让他引导我们走向成功!

江苏省西山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:沉星成

上一篇 下一篇
网站地图